河北祥合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專注于0-6歲兒童早期發展干預與康復教育
當前的位置:首頁>早產兒與高危兒
更新時間:2019-12-27 10:23:57
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神經心理發育與體格的生長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神經系統的發育和成熟是神經心理發育的物質基礎,神經心理發育的異常不僅可以是某些系統疾病的早期表現,而且會阻礙兒童的健康成長,甚至會影響終生。
(一)神經系統發育
1.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
(1)腦的形態結構:胎兒期神經系統的發育先于其他系統,重量占優勢。新生兒腦重約370g (占成人腦重的25%),6個月時腦重約為700g (占成人腦重的50%),2歲時腦重約占成人的3/4,4歲時腦重為出生時的4倍,與成人接近約為1500g。出生時神經細胞數量已與成人相同,但樹突與軸突少而短。出生后腦重量的增加主要由于神經細胞體積增大和樹突的增多、加長,以及神經髓鞘的形成和發育。神經髓鞘的形成和發育約在4歲左右完成,在此之前,尤其在嬰兒期,各種刺激引起的神經沖動傳導緩慢,易于泛化,不易形成興奮灶,易疲勞而進入睡眠狀態。神經細胞之間由突觸連接,突觸數目在生后迅速增加,6個月時約為出生時的7倍,4歲左右突觸的密度約為成人的1倍半,持續到10~11歲,以后逐漸減少到成人水平。與突觸密度變化相應,神經回路在生后迅速發育。
(2)腦發育的關鍵期:科學研究表明,腦發育過程中存在關鍵期。這一時期,腦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有很強的適應和重組能力,易于受環境的影響。關鍵期內適宜的經驗和刺激是運動、感覺、語言及其他中樞神經高級功能正常發育的重要前提。如視覺發育的關鍵期被認為生后半年內最敏感,先天白內障的嬰兒生后缺乏視覺刺激,如果到了3歲不能復明,即使手術治療,患兒仍將永久性地喪失視覺功能。人類語言學習的關鍵期,一般在5~6歲以前。因此,耳聾應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才能聾而不啞。
(3)腦的可塑性:經驗可改變腦的結構并影響其功能,未成熟腦的可塑性最強。腦的可塑性表現為可變更性和代償性:①可變更性是指預先確定腦細胞的特殊功能是可以改變的,如視覺系統細胞被移植到腦的其他部位,這些細胞和新的細胞在一起可起新的作用,這一可變性應發生在腦發育的關鍵期內。②代償性是指一些細胞能代替另一些細胞的功能,局部細胞缺失可用臨近細胞代償,但過了腦發育的關鍵期,缺陷將成為永久性。嬰兒早期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后,仍可在功能上形成通路,如軸突繞道投射,樹突出現不尋常分叉,或產生非常規的神經突觸,以達到代償目的。
(4)脊髓:隨年齡而增長。胎兒期脊髓下端在第2腰椎下緣,4歲時上移至第1腰椎。嬰兒腱反射較弱,腹壁反射和提睪反射不易引出,到1歲時才穩定。3~4個月前的嬰兒肌張力較高,克氏征可為陽性,2歲以下小兒巴賓斯基征(Babinski 征)陽性可謂生理現象。
2.反射發育。小兒神經反射的發育伴隨神經系統發育的成熟度,分為5大類:
(1) 出生時即有,終生存在的反射:這些反射是與生俱來的生理反射,由腦干部位的低級中樞控制,同時接受大腦皮層高級中樞的調控。如角膜反射、吞咽反射、瞳孔對光反射,出生后即有且終生存在。這些反射減弱或消失,提示神經系統病變。
(2)出生時即有,暫時存在的反射:原始反射(primitive reflex)是指小兒出生后即有,隨年齡增大在一定的年齡期消失的反射,由脊髓及腦干部位的低級中樞控制,是嬰兒初期各種生命現象的基礎,也是后來分節運動和隨意運動的基礎。如吸吮反射、擁抱反射。應該出現時不出現,應該消失時不消失,或兩側持續不對稱,都提示神經系統異常。
(3)出生后逐漸穩定的反射:淺反射與腱反射是終生存在的生理反射。①淺反射:腹壁反射要到1歲后才比較容易引出,最初的反應呈彌散性。提睪反射要到生后4~6個月才明顯。②腱反射:從新生兒期已可引出肱二頭肌、膝腱和跟腱反射。這些反射減弱或消失提示神經、肌、神經肌結合處或小腦病變。反射亢進和踝陣李提示錐體束損害。恒定的一側反射缺失或亢進有定位意義。
(4)出生后一段時間內可存在的病理反射:2歲以下正常小兒巴賓斯基征可呈現陽性,無臨床意義,但該反射恒定不對稱或2歲后繼續陽性時提示錐體束損害。
(5)出生后逐漸建立,終生存在的反射:隨著神經系統發育的成熟,原始反射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立直反射及平衡反應。①立直反射的中樞在腦干,多于生后3~4個月逐漸出現,持續終生。②平衡反應的中樞在大腦皮層,多于出生后6個月逐漸出現,持續終生。上述反射出現延遲或不出現提示中樞神經系統異常。
(二)感知的發育
感覺(sensation) 是指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個別屬性(顏色、聲音、氣味等)的反映。知覺(perception) 是在感覺基礎上產生的,是人腦對作用于感覺器官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出生后前幾年感知覺發育迅速,嬰幼兒期已完成絕大部分。感知覺發育是探索世界、認識自我過程的第一步,是以后各種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是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的直接或間接基礎。
1.視感知發育。包括視覺感應功能的建立、注視及追視物體、區別形狀、區別垂直線與橫線、視深度知覺發育等。還包括對顏色的區分與反應,將顏色與顏色的名稱相聯系等的發育。
2.聽感知發育。從出生后具有聽覺功能,對聲音以驚嚇反射、啼哭或呼吸暫停等形式反應,到頭可轉向聲源、對悅耳聲的微笑反應、確定聲源、區別語言的意義、判斷和尋找不同響度聲音的來源等。還包括從模仿聲音,到叫其名字有反應、聽懂家庭成員的稱呼。聽感知發育和兒童的語言發育直接相關,聽力障礙如果不能在語言發育的關鍵期內得到確診和干預,則可因聾致啞。
3.味覺和嗅覺發育。味覺是個體辨別物體味道的感知覺,4~5個月是味覺發育關鍵期,此期應適時引入各類食物。嗅覺是辨別物體氣味的感覺,7~8個月嗅覺發育已經很靈敏,1歲以后可以區別各種氣味。
4.皮膚感覺發育。皮膚感覺包括觸覺、 痛覺及溫度覺。觸覺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礎,痛覺出生后存在并逐漸敏感,溫度覺出生時就很靈敏。辨別各種物體屬性以及體積相同而重量不同的能力是逐漸形成的。
5.知覺。知覺是對感覺的加工過程,是對事物各種屬性的綜合反映。其發育的順序為:對形狀的知覺→對物體的整體知覺→會避開危險→能將從不同位置和角度看到的物體統一起來。 知覺還包括大小知覺、空間知覺、距離知覺、時間知覺、自我知覺等,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發育。豐富環境刺激對嬰兒的認知活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運動發育
運動發育與體格發育、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密切相關。運動發育包括粗大運動發育與精細運動發育兩部分,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主要特點是: ①粗大運動主要是指抬頭、坐、翻身、爬、站、走等運動;精細運動主要指手的運動。粗大運動發育在先,精細運動發育在后,兩者相互交融,共同發展;②原始反射的發育、存在與消失是以后自主運動發育的基礎;③立直反射與平衡反應的發育是人類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勢運動的礎;④每個小兒都有運動發育的“關鍵齡”,“ 關鍵齡”時運動發育會有質的變化;⑤頭部運動先發育成熟,上肢運動發育比下肢早,會走之前手的功能已發育較好;⑥頭、頸、軀干的運動發育早于上肢與下肢的發育:⑦所有小兒運動發育的順序相同,但發育速度存在個體差異。嬰幼兒粗大與精細運動發育見表1-4.
(四)語言發育
語言發育包括發音、理解、表達與交流。新生兒已會哭叫,以后咿呀發音; 6個月時能聽懂自己的名字,1歲小兒平均能說2~3個字; 1歲半時能說出幾個有意義的詞,指認并說出家庭主要成員的稱謂; 2歲時能指出簡單的人、物名和圖片; 3歲時能指認許多物品名,并能說由2~3個字組成的短句; 4歲時能講述簡單的故事情節。
1.語言理解的發育。嬰兒對語言的理解是一個漸進過程,發育順序是:出生時對聲音產生一定的分辨力→逐漸識別出經常接觸的人和物的聲音,將聲音與某個事物相聯系→8~9個月的嬰兒可以理解成人的一些簡單語言,做出表示語言行為的手勢動作→1 歲以后聽到某些物體的名稱時,能確定所指的對象,理解事物的名稱,用手指出來→開始說出有意義的詞。此時嬰兒對語言的理解和詞匯的表達能夠互相聯系,語言的記憶得到穩定發展,語言的理解產生飛躍性的進步。
表1-4 嬰幼兒運動發育(<2歲)
運動水平 |
平均年齡 |
拉起時頭挺起并穩定 |
6w |
俯臥位肘支撐 |
3m |
翻身從仰臥位至側臥位 |
3m |
抓物 |
3(4)m |
直腰坐 |
7m |
爬 |
8m |
拉起至立位 |
8m |
拍打玩具 |
9m |
獨站 |
10m |
獨走 |
12m |
搭2塊積木 |
12m |
使勁亂畫 |
14m |
輔助上樓梯 |
16m |
跳 |
24m |
2.構音能力的發育。構音是非常復雜和十分熟練的協調動作,需要發音器官包括舌、咽部許多肌肉的參與。兒童構音能力的發育是有規律、有先后順序的漸進過程。0~1個月的啼哭往往有升頻或降頻; 2個月時開始發出一系列的咕咕聲; 4個月左右可以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從6個月到1歲,發出音節的種類增多; 1歲開始進入系統語言發展階段; 5歲時大致掌握漢語普通話的基本發音; 6歲時就可以流利地說話了。
3.語言表達的發育。語言表達的發育與語言理解、構音能力的發育密不可分。語言表達的發育主要包括:①詞匯表達的發育:嬰兒最早可在9~10個月時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詞語,15個月時可以說出10個以上的詞語,19個月時能說出相當數量的詞,此后平均每月掌握25個新詞。②語法的發育:在整個學齡前期,兒童逐步掌握了各種基本語法結構,具體表現在句子的長度和句子的類型兩個方面。③語言表達能力的發育:幼兒初期的表達缺乏條理性、連貫性,語言過程夾雜著豐富的表情和手勢。3歲以后隨著活動范圍的擴大以及獨立性的增長,獲得了自己的經驗、體會、印象及意愿等。就會把自己的體會、經驗、印象告訴成人。
4.內部語言的發育。內部語言是一種無聲、簡略和壓縮的語言,是在對話語言即外部語言或有聲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內部語言與抽象邏輯思維有更多的聯系,具有自我調節的作用,一般開始于學齡前期。當外部語言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內部語言會自然派生出來。它的原始形式介于有聲語言和內部語盲之間,即“出聲的自言自語"。這實際上是思維的有聲表現,是一種語言的自我調節。
5.兒童語言處理過程的發育特征。小兒在未能自己表達之前,就能理解大人說的話。8個月到3歲之間,語言的理解能力比語言表達能力提前發育數個月??陬^語言的表達個體差異較大。男孩一般比女孩表達稍晚。兒童語言的理解與其認知能力有密切關系。只有認知能力發育了,才會促進兒童語言理解的發育,進而促進語言表達的發育。
(五)心理活動的發育
人的心理現象,是指人的心理過程和人格(或個性)兩個方面。人在實踐活動和生活活動中,與周圍環境發生交互作用,必然會產生種種主觀活動和行為表現,這就是人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的發育包括三個過程:①外界事物或體內的變化作用于人的機體或感覺器官,經過中樞神經系統的信息加工和處理,引起人對周圍事物的感覺和知覺,并注意環境變化,記憶發生過的事情,思考各類不同問題,想象未來情景,這種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等心理過程,就是人的認知過程。②人們有喜、怒、哀、樂、愛、惡、懼等對周圍環境的體驗,這是人的情感過程。③人們根據既定目的,克服困難,做出努力,并通過行為去處理和變革客觀的現實,這是意志過程。對待某個事件,不同的人會表現不同的能力、氣質、性格、興趣、動機和價值觀等,這種差異與每個人的先天素質有關,也與后天的經驗和學習有關,這就是人格(或個性)。具體而言,心理活動的發育主要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1.早期的社會行為。新生兒對人類聲音較其他聲音更敏感和偏愛,對母親的聲音更為注意,喜歡注視真正的人面,喜歡奶味勝過糖水味;2~3個月時小兒以笑、停止啼哭等行為,以及眼神和發音表示認識父母;3~4 個月的嬰兒已能區分自己和他人的反應,較多地注視自己的鏡像,開始出現社會反應性的大笑; 7~8個月小兒可表現出認生、對發聲玩具感興趣等; 9~12月時是認生的高峰; 12~13個月小兒喜歡玩變戲法和躲貓貓游
戲; 18個月逐漸有自我控制能力,成人在附近時可獨自玩很久; 2歲時不再認生,易與父母分開;3歲后可與小朋友做游戲。
2.注意的發育。注意 (attention) 指的是對一定對象的有意識的指向性,是一種定向反應,是心理過程的動力特征。注意分為無意注意(不隨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隨意注意),是兒童探究世界的“窗口”。注意能使小兒有選擇地接受外在環境中的信息,及時發覺環境的變化并調節自己的行為,還能使他們為應付外界刺激而準備新的動作,集中精力于新的情況。注意與感知覺和記憶有關,是學習的先決條件。隨著年齡的增長,注意可逐漸明確,時間逐漸延長。
注意的質量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發育,特點為:①注意的穩定性逐漸增長,即集中注意的時間越來越長;②注意的廣度不斷擴大,即同一時間內注意對象的數量越來越多;③注意的分配能力不斷增強,即同一時間內把注意分向更多不同對象;④注意的轉移能力不斷發展,即能將注意很快從一種活動轉向另一種活動。
嬰兒期以無意注意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出現有意注意。5~6 歲后兒童能較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3.記憶的發育。記憶(memory)是將所學得的信息貯存和“讀出”的神經活動過程,可分為感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長時記憶又分為再認和再現兩種,再認是指過去感知的事物再出現時能將其認出來,再現是指過去感知過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腦中把它再現出來。1歲內嬰兒只有再認而無再現,隨年齡的增長,再現能力增強。幼兒只按事物的表面特性記憶信息,以形象記憶和機械記憶為主,易記易忘,記憶不精確。隨著年齡的增加、理解和語言思維能力的加強,邏輯記憶逐漸發育。
4.思維的發育。思維 (thinking)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映,是一種以感知覺、表象、語言等為基礎的高級認知過程,是智能的核心。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各種內部操作活動來認識那些沒有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人的思維活動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它包括概念形成、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等。
1歲以后的兒童開始產生思維,在3歲以前只有最初級的形象思維; 3歲以后開始有初步抽象思維;6~11 歲以后兒童逐漸學會綜合分析、分類比較等抽象思維方法,具有進一步獨立思考的能力。
5.想象的發育。想象是指人感知過的客觀事物在頭腦中再現,并對這些客觀事物重新組合、加工創造出新客觀事物的思維活動。新生兒無想象能力; 1~2歲兒童僅有想象的萌芽;學齡前期兒童仍以無意想象為主;學齡期才迅速發展有意想象和創造性想象。
6.情緒、情感的發育。情緒、情感是以人的需要和主觀態度為媒介的心理活動,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一種反映。 情緒是比較短暫的狀態,情感則是比較穩定和持續的狀態。新生兒因生后不易適應宮外環境,較多處于消極情緒中,表現不安、啼哭,而哺乳、抱、搖、撫模等則可使其情緒愉快。嬰幼兒情緒表現特點是時間短暫、反應強烈、容易變化、外顯而真實。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不愉快因素的耐受性逐漸增加,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情緒趨向穩定.
依戀是嬰兒情感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的特征,是指嬰兒與最親密的人之間的一種特殊、持久的感情聯系。依戀情感的表現形式是嬰兒喜歡同他(她)所依戀的對象接近,此時會感到安慰、舒適和愉快。在遇到陌生環境而產生懼怕和焦慮時,依戀對象的存在或出現會使他(她)感到安全,會更加自由自在地去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愿意嘗試與別人交往,更廣泛的適應社會。安全依戀不僅可以促進兒童的智力發育,而且還將導致一個人對人信賴、自我信任并成功的依戀自己的同伴和后代,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7.個性和性格的發育。個性是指人能夠獨立思考,具有自己的行為特征。個性的發育包括需要、動機、自我意識、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的發育。個性心理特征是人經常表現的、比較穩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
(1)能力:能力是指人們成功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可以是已經發展和表現出的實際能力,也可以是可能發展的潛在能力。綜合能力,既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各種能力,又是改造客觀事物的各種能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在活動中有辯證統一的關系,一般能力在某種活動領域得到特別發展,就可能成為特殊能力的組成部分,而特殊能力發展的同時,也發展了一般能力。能力的發展實際,上是智力的發育,伴隨年齡的增長而發育。
(2)氣質:是人在行為方式上表現出的強度、速度、穩定性、靈活性和指向性等動態的心理特征。是生后最早表現出來,父母最先觀察到的孩子的個性特征。主要由高級神經活動的類型所決定,具有一定的遺傳因素,環境和教育對氣質發展的影響同樣至關重要。有的嬰兒生后就很活躍、活動較多,對什么事都反應強烈、較急躁。有的小兒則較安靜,活動相對少,對事物反應平靜而緩慢。氣質影響小兒的活動方式,影響著嬰兒的個性形成、親子關系、早期社會交往以及認知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對嬰兒早期教養有著不可忽視
的重要影響。
(3)性格:性格是指一個人對客觀現實的某些態度以及與這些態度相適應的比較牢固的行為方式,是個性的核心。性格雖然也有生理基礎作前提,但生活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對性格的發展起決定作用。性格是人在實踐活動中,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發展的,有好壞之分。嬰幼兒時期是性格初步形成的時期,受情境制約的發育階段;兒童的行為直接依從具體的生活情境,直接反映外界影響;青春期體格生長和性發育開始成熟,社交增多,心理適應能力增強但容易波動,對一些問題處理不當時易發生性格變化,性格一旦形成即相對穩定。因此,要使兒童形成良好個性品質,就必須給他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從嬰兒最初辨認是非時即給予良好的道德教育,培養孩子積極的性格特征,排除不良影響,為促進兒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奠定基礎。
地址:石家莊市萬象天成C座1211室電話:18332021161 微信同號
版權所有:河北祥合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ICP備案編號:冀ICP備17019114號-5